?
2025-09-02 16:26?來源:溫州在線
2025年2月,中國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62次會議
溫州在線氣候新聞,斯萬特·博丁(Svante Bodin)是國際冰凍圈氣候倡議(ICCI)顧問委員會主席,隸屬于斯德哥爾摩大學博林氣候研究中心。厄爾揚·古斯塔夫松(Örjan Gustafsson)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兼斯德哥爾摩未來地球全球中心董事會主席。
在氣候科學與氣候政策的交匯處,研究人員匯聚一堂,交流他們關于我們所面臨的緊迫危機的最新發(fā)現(xiàn),政客們也紛紛前來尋求真知灼見,為如何應對危機提供決策依據(jù)。這種交流意義非凡,但在這個領域中探索從未如此輕松。
我們從親身經(jīng)歷中深知這一點。我們其中一位,斯萬特·博丁博士,在瑞典環(huán)境部任職期間,憑借其氣象學背景從事外交工作,參與了聯(lián)合國氣候談判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工作。另一位,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厄爾揚·古斯塔夫松教授,定期為世界各國政府提供咨詢,探討北極氣候變化以及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
我們兩人的職業(yè)生涯都處于氣候政策和氣候科學的前沿,我們想知道為什么這兩個領域似乎總是保持距離,而更緊密的協(xié)調(diào)可以為它們帶來很多好處。
如今,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正為同樣的問題而苦惱,因為IPCC正努力為下一份評估報告設定時間表。這些基礎報告的編寫大約需要五到七年時間,而這份報告可能在2028年完成,以便趕上《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下的全球盤點——檢查世界在氣候行動方面的進展。
問題是 IPCC 尚未就這一最后期限達成一致。
1.5攝氏度特別報道精彩紛呈
這種缺乏一致性違背了最初的意圖,因為IPCC成立于1988年,其明確目標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jù)。當時,它的表現(xiàn)非常出色:其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第一份評估報告》(FAR),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奠定了基礎,該公約于1992年里約峰會上開放簽署。
兩大國際機構唯一一次真正達成共識是在外交官要求研究人員撰寫一份關于全球變暖1.5°C的特別報告時。這份報告于2018年應這一特殊要求提交,最終成為該小組最具相關性和影響力的成果,對氣候談判和更廣泛的受眾都意義非凡。
那么,我們怎么會落得如此境地:科學評估未能適應政策需求,時機也不夠完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在我們?yōu)椤蹲匀粴夂蜃兓纷珜懙脑u論文章中,我們呼吁對《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互動方式采取新的思路,以期幫助這兩個機構應對世界深度快速脫碳的挑戰(zhàn),確保人人享有宜居的未來。
錯失合作機會
IPCC 最初設想是一個獨立機構,部分原因是為了維護科學的完整性,使其免受政治影響。自此以后,這種“研究與政府分離”的原則基本沒有受到質(zhì)疑。
我們認為,這導致了許多有效合作機會的錯失,并可能削弱了該小組為有效氣候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和促進其制定能力。
其他國際協(xié)議則選擇與科學保持更緊密的聯(lián)系,例如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該議定書是全球最著名、最成功的環(huán)境條約。它設立了一個科學評估小組,其作用更像是一個真正的內(nèi)部咨詢機構,而非一個談判工作組。
非常成功的聯(lián)合國歐洲經(jīng)濟委員會《長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UNECE CLRTAP)甚至內(nèi)置了監(jiān)測和評估機構,例如歐洲監(jiān)測和評估計劃。
更緊密的合作是可能的
我們認為,即使在保持現(xiàn)有法律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之間也有可能實現(xiàn)更好的協(xié)調(diào)。
首先,聯(lián)合國氣候談判代表可以而且應該繼續(xù)發(fā)揮促成1.5°C特別報告的作用。如果《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定期審查其政策優(yōu)先事項和科學投入需求,并將其傳達給IPCC,IPCC就能確保其旗艦評估報告和任何特別報告真正具有政策相關性、及時性和影響力。
其次,兩大機構需要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作為主要利益攸關方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應被邀請參與評估報告的范圍界定過程;而IPCC則始終置身于聯(lián)合國之外,應在公約框架內(nèi)建立一個常設平臺或機制,幫助其將與政策相關的科學成果轉化為政策。
這種更緊密的合作是可行的,最重要的是,如果各國——它們都是兩個國際機構的締約國——開始將其與IPCC和UNFCCC相關的政策視為相互關聯(lián)的,并以此為準則采取行動。這將有助于避免重蹈UNFCCC委托編寫的1.5°C報告的覆轍——該報告隨后未能在其正式?jīng)Q定中“表示歡迎”。
1990年,IPCC花了兩年時間才發(fā)布第一份評估報告。當然,自那時以來,氣候科學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令人遺憾的是,除非IPCC在10月份于秘魯舉行的會議上達成一致,否則我們將面臨兩年來在科學政策界面的最基本要素上無法達成一致的局面。
顯然,我們不能再浪費時間,繼續(xù)陷于氣候領域兩個不相干的機構之間的不幸差距之中。
本文“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來源:http://www.libaolaser.com/weather/qihou/8692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wǎng)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