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09 19:48?來源 溫州視線
楠溪江林坑村簡介
楠溪江林坑村位于永嘉縣北部黃南鄉,接近仙居縣,全村122戶,460人,大小房屋42座,村民大部分姓毛,以農耕經濟為主,出產竹木。毛氏祖先來自江西吉安縣,當時為逃邀戰亂,背井離鄉來到荒無人煙的深山之中。傳說明朝洪武年間,19世祖毛繼原公,喜歡狩獵,一天因迫逐一梅花鹿而迷失方向,夜宿幽靜的山坑。第二天早上他一覺醒來,頓感此處景色綺麗,水草繁茂,氣候宜人,便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迄今已45代,約700年了。因此地竹木繁陰,溪多谷深,交通閉塞,地形獨特,故稱林坑。
楠溪江古村落林坑村
如詩如畫的林坑古村落,尤如天工造物。蒼翠的青山,精致的梯田,滿目的竹林,懷抱著這個小小的村落。像孩子在母親的懷里一樣親熱。兩股清泉自上而下,蜿蜓曲折。在村中匯合,繞著村莊流向它方。兩座高低走向不同的石橋架在溪澗上,溝通兩岸,無形中成為全村的中心,點緩錯落有致的村貌,像畫龍點睛一樣使整個村莊醒目有神。兩座廊橋成為人們談天說地的好場所,既可供人避雨,又可供人乘涼。一座早已失去搗米磨粉功能的水碓,為古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和流動的神韻。村舍是典型的浙南山區木結構房子,顯得樸素真實,野趣天然,造型玲瓏劇透,線條生動流暢,與四周秀麗的青山相交輝映,完全體現了木石的本形、本性、本色,反映出村民淳樸的性格、濃郁的人情、獨到的山水情懷、申美觀念與環保愈識。長年浸潤在水氣中的黑瓦,顯得特別濃黑,更使整個畫面增加一份凝重。房子緊貼山勢起伏建造,無序卻自然,變化中統一。這里經過悠長的歷史,在大自然中鑄就的景觀,才如此深沉、美妙絕倫。也為先哲們的“天人合一”高論作了最好的詮釋。
楠溪江古村落林坑村
楠溪江流域的文化發達比較早,在六朝時,中國文化史上璀璨奪目的星辰,大文學家、書圣王羲之;中國第一位山水詩人謝靈運等先后來永嘉擔任郡守,他們這些地方長官為師重于吏。“助人倫、成教化”作為施政的最高追求,造就了楠溪江發達文化和耕讀傳統。林坑是楠溪江上游一個偏僻小小的山地民居,不過是勞動者的棲息地,但是山民的祖先卻懂得美化自己的環境,與大自然相協調。木結構的房子充滿著很高的文化品味,足見“成教化”的滲透力。永嘉乃溫州百姓喜用的“鵝兜”,就是為了紀念愛鵝的王羲之。
楠溪江古村落林坑村
林坑村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高度和諧統一,它集中代表了浙南山區最典型、最完美、最豐言的山地民居形態,因此必須要加強保護。整個村落是一座藝術文化寶庫,是一所村落博物館,是研究鄉土文化的重要依據。而鄉土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它,我們將失去對民族文化的大半記憶。站在這些古樸而歷史悠長的民居面前,猶如身于時光隧道,回溯到七百年前,感知祖先繁衍生息的狀貌,覓知他們的發展軌跡,更引起現代人對古老文化的追思。一個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才是能夠興旺發達的民族。
林坑村,養在深閨人未識,這個沉睡了七百年的古村,卻被趙瑞椿畫家喚醒了。陳志華教授基名前來考察,贊不雄口。第十二屆國際民居研討會在這里召開。中國航拍第一人、鳳凰衛視趙群力臺長在這里航拍殉難,《自級自樂》電形在這里開機……這些讓偏居一隅的小山村迅速蜚聲中外。林坑村不但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而且是一塊十分理想的藝術教育基地,是一所典術攝形、形視、建筑諸學科的生活課堂。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