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08 21:44?來源 溫州視線
楠溪江芙蓉村
楠溪江芙蓉村地處永嘉縣巖頭鎮南面仙清公路西側,是一座背靠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于唐代末年,為陳姓聚居之地。其遠祖陳忠原籍河南開封,三世祖夷實因戰亂遷福建長溪,追唐代末年九世祖陳拱始來楠溪芙蓉,中了這片“前橫腰帶楠溪水,后枕紗帽芙蓉崖,三龍捧珠,水歸塘”的好地方,認為在此安居落戶,將來必定會“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萬古,門臨四水水生秀氣榮蔭千秋”。
永嘉芙蓉村村中本無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凌空亞立,高聳人云,其石色白中透紅,倒映山下清清溪水中,宛若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村子由此得名。
三崖中的西崖,其形酷似古代官宦頭上的紗帽,故又有紗帽崖之稱,而由村前徐徐流過的楠溪江恰似一條飄逸輕柔的腰帶。腰帶、紗帽皆是古代官宦佩戴之物,其祖意想在此定居,后代兒孫定會居官致仕,光耀門媚。不出先祖所望后來其兒孫中果真出了不少英才。在南宋理宗時,該村就有十八人在京同朝為世稱“十八京旦”,曾任秘書省校勘及國史院編修的抗元英雄陳虞之即是其中之一。南宋景炎丙子二月(即公元1276年),京城臨安失守,元兵長驅直人,勢如破竹,“金兀術如狼猛迫,趙構象小兔子一樣急逃”,直到溫州。當元兵進犯楠溪時,當時隱退故里的陳虞之立即組織族眾,在芙蓉崖扎寨,奮起抵抗元軍三年之久,終因糧盡援絕,遂用紅布蒙住馬眼,為首跳崖,以身殉國,從者七百八十余人全部壯烈犧牲。元軍由于抓不到一名俘虜而異常憤患,惱羞成怒,便將偌大的芙蓉村寨燒為灰燼。
現在的芙蓉村是元朝順帝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 修建的,按“七星八斗”布局設計。“星”是指在石路上刻意拼花、高出地面20公分的方形石砌平臺,“七星”翼軫分列,布局在村內主要道路的交匯點上,據說是節慶祭祖時用的亂壇或祭臺,另說是戰時的聯絡指揮點;“斗”是指散布于村內的矩形水池,“八斗”呈八卦狀散布于村內水渠的交匯點上,村民們別具匠心地沿寨墻、路道、民居錯落有致地挖了眾多的水渠涵洞,以溝通各斗。聯絡“七星八斗”的道路、永渠迂回曲折,形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八卦陣圖變幻出來的迷宮。“七星八斗”究其實就是古時的一個戰略陣圖。“七星八斗”的建筑構置,“方面暗喻此處為福地,上納天上文曲星宿,寓人才輩出如同星斗繁密無數,富有吉祥之意;另一方面則充分突出了“利為戰”的目的,其星可作為戰時的指揮臺,為備戰防御的掩體;其斗貯水,利于戰時“以水克火”所用,可以有效地防御敵人的火攻戰策,又可以供村民們倪洗、養魚,既是美化村內環境的點輟,又是村寨完善的消防設施,還豐富了景觀,從而更使村寨的環境充滿著安居樂業的氣氛。
楠溪江芙蓉村村寨布局略呈正方形,坐西朝爾,縱橫三、四百米,共有二道寨墻,七座寨門,皆山卵石砌筑而成,整座村寨儼然是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古城堡,卻較之更富有人情味兒。東面寨墻正中是由重檐三楹門樓和八字墻組成的頗共氣派的溪門(即村寨的主入口),寨門內建有譙樓,可觀望四方,顯得瑰麗、古樸。由溪門人內,是磚塊與條石鋪筑的村寨主街二一長塘街,又叫如意街或筆街,它是村民們在閑暇時間聚居閑談休息之地,當地有歌謠說:“天上天堂,地上護王(本地方言:芙蓉發音同護王,芙王,吳王等),有吃沒吃,長塘街逛逛”。長塘街中部南側,鑿有一長塘湖,又叫芙蓉花蕊池,水尤清冽,池中建有芙蓉亭,格調高雅,形象古樸,有石橋綴之。人站在長塘街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芙蓉三崖映人池中的倒影,猶如芙蓉花蕩漾在經縷縷春風吹皺了的微波漣漪之中,毫厘不爽,美麗非凡。
楠溪江芙蓉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質結構,參差錯落的屋頂,樸實素雅的造型,和諧優美的比例,白墻黛瓦的明快色調,兼以家家石砌矮墻,戶戶果樹成蔭,有一年常青之木,四時不敗之花,使整座村寨洋溢著一種安居樂業的和諧的美。村內“姓族繁興,風氣淳美,人尚禮教,家重師儒,弦誦之聲,遙于閭里”,因長期受孔孟儒道的影響,村中尊賢敬長,蔚然成風,“凡吾族子弟,為士者須篤志苦學,以求仕進;為商者須勤耕貿遷,以成家業,即甚貧乏者,亦宜清白自守,切不可習為下流,玷壞家聲……”陳氏宗譜中記載的這種耕讀社會傳統,迄今仍盛傳不衰。更難能可貴的是芙蓉村至今仍世襲珍藏著南宋“十八京旦”的容圖、玉笏、祭器以及翠花瓶和“黃金印”等古物品。此外,該村還留有其獨特的傳統民俗,正月里舞龍燈是通常的習俗,而芙蓉村卻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四舞魚燈,魚燈隊32人,挨家挨戶地串聯游行,十分熱鬧。這是因為相傳芙蓉村是一塊荷花池而魚是水中之物的緣故。
永嘉楠溪江芙蓉村在研究我國古代人口遷徙史、宗族史、村寨建設史、歷史地理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朋友,如果有幸到楠溪江游覽的話,可別忘了去芙蓉一睹古村的風采喲。
編輯: yujeu